狠抓落地轉化 重在行動奔跑
學習應勇同志在荊州調研座談時的講話精神體會
□中共荊州市委書記 吳 錦
省委書記應勇在荊州調研座談時的講話,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、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,充分體現了對荊州發展的關心,讓人感動、發人深思、催人奮進。全市上下要帶著使命來思考、帶著問題來領悟、帶著責任來謀劃、帶著答案來落實,破除束縛高質量發展之“冰”,勇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“圍”,加快把荊州建設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。
精神化作動力,全力甩掉荊州坍塌的帽子
學習應勇同志在荊州調研座談時的講話,關鍵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,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、以干在實處推動走在前列,切實化精神為動力、化鼓舞為行動。
堅持將真切關愛轉化為發展責任。應勇同志先后六次到荊州指導調研,發出了“荊州很痛苦”“荊州在哪里”“荊州怎么辦”“荊州不能塌”等振聾發聵的“靈魂拷問”,飽含了應勇同志對荊州發展的關注、關心、關愛。應勇同志指出,“荊州是荊楚文化的根脈所在”,鼓舞我們這一代荊州人,要從荊州的歷史榮光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,更要放眼未來、明確我們這一代荊州人的使命擔當,切實增強加快荊州復興的歷史責任感、時代緊迫感,砥礪血性、淬煉膽魄。
堅持將精準判斷轉化為發展空間?!鞍l展不夠是荊州最大的實際,也是荊州最大的問題”“城鎮化、工業化、產業化是荊州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”等深思熟慮的考量,抓住了關鍵問題,又精準點穴、給出答案。應勇同志對荊州高質量發展的要求,是把握新發展階段,立足湖北省情,立足荊州之于湖北區位的重要性,作出的判斷。要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打破傳統思維定勢,以放眼全省、全國甚至全球的大視野、大格局中找準自身定位,瞄準發展方向,錨定發展目標,堅定發展信心。
堅持將有力支持轉化為發展機遇。應勇同志來荊州調研,既為荊州發展鼓勁加油,又在政策資源上重視支持。市縣兩級請求事項和問題清單,都予以統籌考慮,為荊州爭取資源要素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在涉及荊州發展的一些重大部署、重大項目,都表示能支持的盡量支持。要重點聚焦重大政策支持、重大項目布局、重大瓶頸破解、重大要素保障、重大改革創新等,加大對上爭取力度,抓緊對接省委、省政府支持荊州發展的有關意見,逐項謀劃、逐項落實,把省委、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轉化為落地落實的奔跑速度。
堅持將迫切期望轉化為發展實效。應勇同志指出,“沿海發達地區之所以強于湖北,很大程度上不是強在省會城市,而是強在有多個‘拳頭城市’、多個增長極”“荊州是湖北之中,湖北發展如何,荊州處于‘中位數’,具有很強的代表性”。應勇同志在打造重要增長極的期盼上,對荊州寄予了厚望。要最大程度發揮荊州“發展潛力大、空間大、基礎好”的優勢,通過增量提質轉型升級,把“中位數”體量做大、質量做優。要以“坐不住、等不起、慢不得”的心態,拿出“人一之、我十之,人十之、我百之”的干勁,謀定后動、謀定快動,加快把“藍圖”變成“實景”,努力打造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。
咬定發展目標,全力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
“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,打造成湖北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”,是省委、省政府對荊州的明確定位,是對荊州的殷切期待。我們要一錘接著一錘敲、一茬接著一茬干,為荊州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夯基壘臺、賦能添彩。
把握戰略定位。對標應勇同志給荊州提出的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要求,從大局大勢中找方向、找方位、找定位、找目標、找任務。把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作為我市“十四五”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、主抓手、主平臺,積極構筑區域性產業中心、交通物流中心、消費中心、科創中心、文化中心和開放高地、創新高地,不斷提升荊州在全省、中部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地位,引領帶動湖北中部乃至更大區域整體高質量發展。在學習實踐中找抓手、找措施、找辦法、找路徑、找重點,廣泛開展大檢視、大研討、大整改,始終保持活動的力度、熱度、強度,引導全市黨員干部唯干唯實唯先、善謀善作善成,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獨特優勢和重大機遇。
提升城市能級。堅定不移做大中心城區,發揮中心城區的引領、輻射、帶動作用,以更好市域發展引領縣域發展,以縣域發展更好支撐市域發展。推進“一江兩岸”跨江發展,破除現有行政區劃分割,爭取主體功能區布局優化和政策支持,統籌謀劃和推進資源要素配置、公共設施建設和生產力布局。強化城市建設經營管理理念,逐步優化交通、港口、開放平臺等配套功能,提升承載力,強化“留、拆、改、建、控”規劃剛性。要以完善中心城區功能為重點,大力推進城市硬件和軟件系統更新升級,推動人口集中、產業集聚、功能集成、要素集約。
做強縣域經濟。全面對接全省“三百工程”,支持松滋市、公安縣沖刺全省縣域經濟 20 強。做大做強縣城,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,支持各縣市區培育壯大“1+2”主導產業集群,以城聚產、以產興城。在保障農民權益前提下,引導鼓勵農民進城,力爭使縣城人口逐步達到縣域總人口數的40%以上。深化擴權賦能強縣改革,破除制約縣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。
推進區域協同。積極主動融入全省“一主引領、兩翼驅動、全域協同”區域發展布局,向西加快打造“宜荊荊恩”城市群協同發展示范區,向東積極對接武漢城市圈,推進空間聯合、交通聯建、市場聯動、產業聯接。積極推動跨長江發展,打破思想“圍城”和行政區劃限制,推進“一江兩岸”協同發展、錯位發展、一體發展,加快李埠公鐵長江大橋建設、荊荊高鐵建設及南延,實施產業跨江行動,實現發展提速、整體躍升。主動對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戰略,與湖南岳陽、常德同題共答、同頻共振,實現跨湖發展、跨域聯動。
強化使命擔當,全力打造湖北高質量發展重要一極
應勇同志強調,如果荊州能夠崛起,湖北發展就多了一個增長極。建成湖北發展新的增長極,是省委賦予荊州的重大使命,是荊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擔當。我們要堅定不移優存量、挖增量、強變量,努力實現質量高、結構優、可持續的發展,為我省“建成支點、走在前列、譜寫新篇”、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,建設美麗湖北、實現綠色崛起作出更大貢獻。
建強產業體系。城鎮化、工業化、產業化是荊州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。我們要堅持以工業崛起振興為使命,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像拼命,視營商環境為生命,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。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浩吉鐵路干線,加快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,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。深入對接全省“51020”現代產業集群,加快打造智能家電及裝備制造、能源及醫藥化工、造紙包裝及新型建材、食品加工、紡織服裝、電子信息和文化旅游“6+1”主導產業。常態化開展招商引資集中簽約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、項目拉練,更多運用股權投資、平臺投資的方式支持企業發展,讓大企業頂天立地、小企業鋪天蓋地。主動融入省級重點農業產業鏈,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攻方向,扶持壯大一批龍頭企業,打造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,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三年倍增計劃,加快建設農業強市。
深化改革創新。堅持創造性推動工作,用改革的辦法攻堅克難,爭取更多中央和省級重大改革創新項目在荊州先行先試,形成首創成果、獨創經驗、先發優勢。加快建設湖北自貿區荊州協同區,加快推進綜合保稅區、國家級加工貿易產業園建設,全力爭取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第四批試點,有效參與全省港口資源整合,打造“江海聯運、水鐵聯運、水水直達、沿江捎帶、港城一體”集疏運體系,提高經濟外向度。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省級區域創新應用中心,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。依托長江大學,整合高校院所資源,打造科技創新大走廊。優化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,加大“招碩引博”工作力度,引進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,推進荊州人才發展環境整體性提升。
改善民生福祉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務實做好惠民之事、利民之舉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大力推進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,解決一批群眾“急難愁盼”的問題。加快推進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,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。建立統一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,支持農民工、高校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就業創業。
優化教育布局,大力發展公辦學前教育,深化職業教育改革,推進縣域內師資均衡配置。健全各層次社會保障體系,積極推進各項社會保險省級統籌。
完善農村留守老人兒童關愛服務工作體系,健全農村養老服務設施。加快推進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,完善掃黑除惡長效常治工作機制。
推動綠色崛起。全力做好“水文章”,持之以恒抓好長江大保護、長江岸線“留白”“留綠”和生態修復;扎實推進河湖長制,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,統籌做好以水資源、水環境、水生態為重點的四湖流域生態治理。
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重點抓好生態環保督察“回頭看”反饋問題整改工作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大力開展鄉村建設行動,編制“多規合一”實用性村莊規劃,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。持續開展“綠滿荊州”行動,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,守好荊山楚水,打造多彩楚鄉生態名片,既提升綠水青山“顏值”,又實現金山銀山“價值”。突破性發展文旅產業,圍繞紅色文化、楚文化、三國文化、長江文化,擦亮“游荊州古城、品荊風楚韻”名片,打造集“食住行游購娛”等要素于一體的產業鏈,努力打造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長江經濟帶旅游名城。
思想破冰突圍,全力營造優良的政治生態
應勇同志強調,解放思想、振奮精神,對荊州來說,尤為重要,尤為突出。我們要主動作為、奮發有為、擔當善為,打牢加快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政治基礎、思想基礎、作風基礎和群眾基礎。
狠抓思想解放。在全市廣泛開展“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”暨加快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大研討主題活動,碰撞“思想火花”,掀起“頭腦風暴”。全面檢視政治站位模糊弱化、思想觀念陳舊僵化、責任擔當推卸軟化、標準質量應付矮化、進取精神疲沓鈍化、服務意識被動淡化、工作作風漂浮虛化等問題,堅持刀刃向內、實事求是,找準癥結、直面問題,逐項整改、人人過關。學習發達地區經驗,對標先進市州,在比學趕超、爭先進位中解放思想,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水平。
樹正用人導向。嚴肅認真高質量抓好市縣鄉換屆工作,開展“鐵牛型”(鐵一般信仰、鐵一般信念、鐵一般紀律、鐵一般擔當,孺子牛、拓荒牛、老黃牛)干部調研選拔,扎實開展“三個一批”,即提拔重用一批、調整停免一批、追責問責一批,真正把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人選出來、用起來、立起來。抓好正反典型宣傳教育,及時發現和選樹一批真抓實干、深入人心的先進典型,曝光和問責一批認識模糊、工作消極、反響惡劣的反面典型,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始終保持奔跑的姿態,奔著問題去、奔著解決問題去、奔著目標和效果去,以“一日不為、三日難安”的緊迫感和責任感,推動荊州高質量發展。
轉變工作作風。牢記應勇同志“守樸拙、戒機巧,守篤實、戒虛浮”諄諄教導,堅持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并重,大膽運用容錯糾錯機制,鼓勵創新、激勵擔當、寬容失敗,旗幟鮮明地為擔當者擔當、為實干者護航。大力開展市直單位“十優十差”科室評選,真正做到能者上、平者讓、庸者下、劣者汰。用好考核“指揮棒”,優化調整目標考核、任務考核、專項考核,深化細化考核指標,提升考核精準化、科學化、規范化水平。大興抓深入、抓具體、抓細節之風,樹牢精心精細精致精美理念,往深里想、往心里走、往實里干,讓抓落實成為一種追求、一種自覺、一種習慣。
升騰發展氣場。發展是解決荊州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。沒有發展,什么也沒有,什么也不是。要保持“拼、搶、實”狀態和作風,搶時間、搶機遇、搶要素,整體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,把學習貫徹應勇同志講話精神體現到發展成果上來,體現到新的產業培育、優質項目引進爭取上來,體現到腳手架、工程量、實物量上來,體現到新增廠房面積、設備臺套上來,持續營造濃厚的發展氛圍。圍繞加快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主題,策劃舉辦多個層面的專家學者論壇和企業家峰會,為荊州高質量發展凝聚智慧、共識和力量。
(來源:荊州日報)